(二)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新型能力
3.建设快速感知能力。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感知方案,围绕人员、设备、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方面,开发和部署专业智能传感器、测量仪器及边缘计算设备,打通设备协议和数据格式,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态势感知能力。
4.建设实时监测能力。制定工业设备、工业视频和业务系统上云实施指南,加快高风险、高能耗、高价值设备和ERP、MES、SCM及安全生产相关系统上云上平台,开发和部署安全生产数据实时分析软件、工具集和语义模型,开展“5G+智能巡检”,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数据的云端汇聚和在线监测。
5.建设超前预警能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泛在连接和海量数据,建立风险特征库、失效数据库,分行业开发安全生产风险模型,推进边缘云和5G+边缘计算能力建设,下沉计算能力,实现精准预测、智能预警和超前预警。
6.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安全生产案例库、应急演练情景库、应急处置预案库、应急处置专家库、应急救援队伍库和应急救援物资库,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安全生产风险仿真、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推动应急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提升应急处置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7.建设系统评估能力。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评估模型和工具集,对安全生产处置措施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对安全事故的损失、原因和责任主体等进行快速追溯和认定,为查找漏洞、解决问题提供保障,实现对企业、区域和行业安全生产的系统评估。
(三)深化工业互联网和安全生产的融合应用
8.深化数字化管理应用。支持工业企业、重点园区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关键设备全生命周期、生产工艺全流程的数字化、可视化、透明化,提升企业、园区安全生产数据管理能力。
9.深化网络化协同应用。基于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推动人员、装备、物资等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敏捷化响应和自动化调配,实现跨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加速风险消减和应急恢复,将安全生产损失降低到最小。
10.深化智能化管控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重点行业安全管理经验知识的软件化沉淀和智能化应用,加快工艺优化、预测性维护、智能巡检、风险预警、故障自愈、网格化安全管理等工业APP和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预测、可管控。
(四)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支撑体系
11.坚持协同部署。加强工业互联网和安全生产在工程、专项和试点工作中的统筹协调,将安全生产作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重要任务,系统谋划、统一布局。建设国家、省市县、园区和企业多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和监测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服务经济运行监测和工业基础监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