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科技成果转化后,能创造多大效益?
日前,辽宁滨海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的重大科技成果——乙撑胺项目在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该项目投产后,按现有价格预计,年产值达12亿元,经济效益可达5亿元。
不止这一项,辽宁滨海实验室成立一年来,已有74项科技成果在辽“开花”,合同总金额3.1亿元。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今年以来,我省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锚定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以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统领,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聚焦全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需求,全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撑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和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助力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重大平台全面布局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今年,我省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在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代表辽宁科研实力和水平的11家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之外,我省还多措并举,全力推进辽宁实验室建设。
目前,4家辽宁实验室围绕我省重点产业方向启动实施56项重大科研项目,已与鞍钢、黎明、瓦轴等一批头部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7个。“大连先进光源”“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等预研项目全面启动,截至今年9月底,已完成投资8.87亿元。沈阳浑南科技城加快建设中国航发燃气轮机产业基地、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正在建设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综合体等重点科技类项目。
创新平台全面布局,科研攻关扎实推进。我省聚焦维护国家“五大安全”、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创新需求,由头部企业牵头,探索创新项目组织方式,服务国家战略、引领产业升级。围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储能与氢能、金属材料、食品工业、集成电路等重大战略方向,组织实施创新联合体重大专项6项,组织实施“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120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311项、先进技术计划项目16项。
今年以来,我省在“分子反应动力学”“超高强钢铁材料设计”“能量储存与转化”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在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竣工发运;我省首颗卫星“大连1号”成功发射;辽宁自主研发的绿色液体推进技术、全球最大级别动力定位穿梭油轮、高海拔环境科考站辅助值守机器人等重大创新成果在航空航天、远洋运输、青藏科考等重大工程实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