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经常听到逻辑思维,但很少听过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什么?
设计和设计思维是一回事吗?
在讲设计思维之前,就不得不提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简称D.School),D.School是设在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研究所,作为世界领先的设计学院之一,大概每位喜欢设计的同学都会对D.School有所了解。

D. School创始人大卫·凯利(David M. Kelley)说;“作为设计思想家,我们具有创造性的信心,当遇到难题时,我们拥有一种能够使我们提出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的方法。”[1]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起源于设计界,是指利用设计师的工作思维模式来解决复杂问题,从而获得创新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它是未来创意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思维模式,适用于各行各业。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创新方法论,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论,从人的需求出发,为各种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设计思维与分析式思维(analytical thinking)相较之下,在“理性分析”层面是有很大不同的,设计思维是一种较为感性的分析,并注重了解、发现、构思、执行的过程。目前多数教学都将设计思维过程,浓缩成五大步骤:同理心(Empathize)、需求定义(Define)、创意动脑(Ideate)、制作原型(Prototype)、实际测试(Test)。

设计思维“五步骤
同理心(Empathize)
同理心是一个以人为本设计过程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并与用户互动,不仅仅要观察用户行为,还要把用户的行为作为他的生活的一部分来观察。除了要知道用户都做得了什么,都怎么去做的,还要知道为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要知道他这个行为所产生的连带效应。其次是与用户交谈,做调查,写问卷,甚至是要不以设计师或者是研究者的身份去跟用户交流,然后尽可能地了解到用户的真实想法,寻找他们可能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最后是沉浸在发现他们的需求中,去体验用户所体验的。从引导创新的角度去思考,并确定合适的用户进行设计,从而找到引导他们行为的情感。
需求定义(Define)
需求定义是将同理结果进行分解并综合成令人信服的需求和见解,并确定特定且有意义的挑战时的定义模式。这对设计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它明确表达了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为了真正具有创造性,必须首先基于设计工作获得的新见解来进行重新构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