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合力
今年一季度,位于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订单量同比翻一番,实现“开门红”。“为有效提升产能,我们还将继续增设多条生产线。”公司副总裁陈军介绍。
依靠技术创新,12年间,中蓝电子从最初仅有一间办公室、几张旧桌子,发展成为拥有1500多项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公司的手机马达和镜头出货量均在国内名列前茅。
企业发展,政府助力。“这几年,我们与中蓝电子携手,全力打造光学电子产业生态集群,目前已有4家企业入驻、5家企业签约,初步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检测为一体的产业体系。”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晓东说。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实施梯度培育、优化服务,支持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带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合力。”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许爱东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2万余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4300多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还得益于科技成果转化更加畅通。拥有114所普通高等学校、一大批科研院所,如何将辽宁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按照相关政策,我们以科研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很快实现成果的落地转化。从项目选址到建成投产只花了3个月,公司自主研制的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月产能已超过30万枚。”孙东明说。
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辽宁省近年来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奖励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以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今年一季度,辽宁省高校院所省内转化科技成果399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6.2亿元。
深化改革,为国有企业发展添活力
烧得通红的钢坯被送入轧机,经过精轧、层流冷却等工序,变为一个个重达20吨的钢卷。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热连轧厂车间里,员工们干得热火朝天。轧钢操作工郭鹏说:“现在工资和效益挂钩,大伙儿的工作积极性可高了。去年班组通过工艺创新,让板坯的平均出炉温度较以往下降14摄氏度,能耗大幅降低。”
过去一段时间,本钢集团曾面临经营困难,员工工资常有拖欠。去年,集团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年人均工资同比增长超过23%。
2021年10月,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鞍钢、本钢集团挂牌重组,本钢集团并入鞍钢集团,更名为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借鉴鞍钢集团管理经验,重组后的新本钢集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下属公司压减超过1/3,企业“瘦身健体”,机构设置更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