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我们优化工作机制,强化工作统筹。分行业建立集群专班,形成了省市齐抓共管、上下协同联动、责任分工明确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省重点推进2077个集群项目,总投资9464亿元。续建项目1094个,复工率达99.1%;新开项目741个,开工率达65.2%。”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结构更优
结构,工业之魂魄。做好结构调整,既是发展所需,也是发展之基。调整产业结构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发挥原有基础优势通过转型升级激活存量、带动增量,这也是辽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向“高”行。“辽宁制造业传统产业多,必须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产品,向产业链条中高端迈进,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我省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引领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截至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7%,资金向“高处”流动趋势显著。
向“绿”转。年初以来,煤城阜新多了一张新名片——北方纸都。通过利用煤矸石制砖余热造纸,既降低了碳排放、减少了工业固废,又打造出新的产业链条。
而阜新仅是辽宁向绿转型的缩影。年初以来,我省制定了《辽宁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清洁生产、超低排放等162个绿色低碳项目建设。今年3月,第七批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名单公布,辽宁37家企业上榜,累计已有129家在辽企业获此殊荣。此外,恒力石化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阜新伊利乳品等11家企业获评省级节水型企业。
凭“新”进。近日,一套15米长的工业泵正在沈工泵综合实验研究中心进行数据检测。“这种检测在东北只有我们能做。”沈阳工业泵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郝迎旭言语中透着自信。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沈工泵今年订单不断,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企业是创新主体。我们要通过政策引领、搭建平台让企业在创新链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
年初以来,我省组建省工业母机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9家。围绕工业“六基”,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五轴头等200个产业基础再造重点项目。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进106个协同攻关项目,中航发“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努力,不断向高端跃进、向绿色发力的辽宁制造,身姿更加轻盈。目前,全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营业收入占比分别达到25.7%、46.1%、27%,均较去年底提高了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