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计思维呢?这个词听起来很玄学、很虚无,难以摸清它究竟是什么?而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就从三个角度——概念、发展、模型进行分析与解读。

Design Thinking,国内翻译为“设计思维”,台湾习惯翻译成“设计思考”,是一种创新方法论,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从去年开始研究并实践设计思维,先后在公号写了《用设计思维构建你的知识体系》和《用“设计思维”解构“黄金圈法则”》两篇文章,于是便有人开始问我什么是设计思维,遂萌生了将自己知道和理解的进行下梳理,既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为感兴趣的人提供些许帮助。
01 设计思维的概念
设计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方法。这里所说的设计是广义的设计,是以探索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创造出符合其需要的解决方案。既然说设计思维是一种问题解决方法,那么,来看下它和传统解决问题的路径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问题,就会直接想解决办法。比如,新年到了,大家都在谈新年计划,于是,我们发觉自己也需要一个新年规划,接着就开始构思,并整理了一份非常完美的新年规划。
而设计思维会强调,要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再着手解决问题。如:我们会问,为什么要做新年规划?又为什么是这样的新年规划?当我们最终确定了问题,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时,也不会很快就锁定一个解决办法,而是去探索各种可能的答案,最后再确定一个最优的方案,然后再不断的测试,验证,改进。
有些问题,即使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也依然得不到解决,是因为问题提出者忽视某些了问题,或者定义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造成的。
心理学的“认知偏差理论”告诉我们,识别问题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人们会经常歪曲、遗漏、忽视或低估某些周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提供了有关问题存在的重要线索。
而设计思维的过程中,起先正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问题,抑或重新定义问题。

设计思维的过程模型为问题与解决方法之间保留了足够的空间,所以,设计思维的过程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过程。
我们将上图解决问题的模型稍微改变下,就是英国设计委员会(British Design Council)提出的“双钻模型”,它描绘了问题解决的发散与收敛过程。发散,是探索各种可能性,增加选项的过程;收敛是评估与选择,减少选项,从而选择最重要选项的过程。

双钻模型,包括理解、定义、探索、创造四个步骤,我们将这个模型再进一步演化,就形成了斯坦福设计思维的五步骤模型:共情、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

共情(Empath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