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Herbert Simon出版了《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人工造物工程学),其中给出了设计的一系列新分类和参数。Simon认为设计的一切都应该被视作是人为而不是自然的。“工程师,更普遍的是设计师,关心事物应该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实现目标和运作。”
1973年,Horst Rittel和他的同事Melvin M. Webber首先创造了“Wicked Problems(畸形的问题)”这个词,他是第一批尝试定义设计理论同时专注于设计方法的研究者之一。不像他的前辈,他支持人类经验和感知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这是现象学首次被引入到体验设计。
2. 传统设计领域
1987年,哈佛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的教授Peter G. Gowe出li版了《Design Thinking》一书,首次使用设计思维这个词语。
3. 商业领域
1991年,大卫凯利(David kelley)创立IDEO公司,以设计思维作为其核心思想,并贯彻落实到了IDEO工作当中,成功实现商业化。
2005年大卫凯利在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成立了斯坦福大学哈索.普兰特纳设计研究院D.school,开授设计思维课程,提出了“Empathize,Define,Ideate,Prototype,Test”五个阶段的设计模型。
设计思维的发展,还有个重要人物——Liz Sanders,她是应用设计研究的先驱,不是一个商业设计师,她的背景是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当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和设计思维中使用的许多工具、技术和方法都可归功于她。同时,她还是《Convivial Toolbox》的合著者,这是一本给对设计研究产生过程感兴趣的任何人的实用指南。
03 设计思维的过程模型
当前,设计思维过程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其阶段模型也是从3到7个不等,但追求的目标基本相同,且整个过程都在聚焦于人,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到的模型。
《设计思维手册》中,是以HPI(哈索.普拉特纳软件研究所)的6步骤模型进行阐述的,其阶段包括:理解、观察、定义视角、构思、原型、测试。

IDEO,也把设计思维定义5个步骤,理解、观察分析、可视化、评估优化、实践。
理解任务、市场、客户、技术、限制条件、规定以及最佳标准。
观察并分析真实用户在真实场景下的行为,并将其与特定的任务联系起来。
可视化最初的解决方案(3D、建模、原型、图形、手绘等)。
评估并优化原型以一连串快速、连续、重复的方式。
实践新的概念,一定要在现实条件下(也是最耗时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