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准确把握并传达这一文件精神,推动政策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委托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组织撰写系列解读文章。
实施产业“互联网+”战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政府部门应全面提升产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宽带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支撑能力。建立支持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税收、金融和激励政策。要在法律法规、税收、金融领域,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同时给以必要的政策支持,让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有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
细化专业化分工,鼓励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互补和代偿类产业链,细化企业间分工,强化企业间内生性联系,实现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供应链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
三、企业的对策建议
对企业来说,构建服务型制造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具体对策如下。
转变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应建立适合服务型制造情境的企业文化,确立更加体现“服务”的价值观,转变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并真正地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一方面,企业需要在内部强调服务/顾客导向的理念,提升内部供应链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应与其上下游各类企业建立理念认同,营造更好、更稳定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在供应链内部形成顾客至上、服务至上的氛围,共同努力,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
确立供应链协作模式。企业应梳理自身的业务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业务或能力的自制或购买进行决策。通常来说,随着供应链规模的扩大以及业务复杂性的提升,单一企业基本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环节的工作,因此,对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而言,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是更加理性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服务型制造企业聚焦于各自的核心能力,相互之间基于核心能力,开展业务流程级别的深入合作,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网络。
建立供应链风险应对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可能产生的供应链风险,企业应当构建跨部门跨组织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团队来组织相关过程的构建与实施;在组织内部和供应链范围内传播和共享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理念、知识和文化,从而在思想上取得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共识;建立起企业内部及企业间供应链风险信息收集、评估和应对机制;调整其供应链风险管理战略,以确保该战略和供应链管理以及企业战略一致,从而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在行动上指导相关过程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