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制智库注意到,去年底,工信化部联合18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百十万千”的培育目标:“十四五”时期培育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由此可见,在整个国家层面上,已经把“专精特新”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望院长提示,“专精特新”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抗打抗摔的;不管到什么时候,中小企业要想真正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都须谨记创新才是“不二法门”,抛开自主创新、硬核科技谈“专精特新”,都是无稽之谈。已经榜上有名的“专精特新”企业,也要加快创新的步伐,要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努力实现更多更新的突破。
本期中制智库重点聚焦“专精特新”。
中制智库理事长新望:详解“专精特新”

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
一、产业链竞争需要“专精特新”来卡位
中国制造经历近40年快速而粗放的发展,目前正出现一个历史性转变,即从集成制造转向基础制造。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最终产品的制造实则是组装。至于是进口配件组装还是国产配件组装,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汽车、手机、飞机莫不如此。集成思维最为典型的是汽车。进口整车高税,但零配件免税;新能源整车有补贴,零配件无补贴。直到2020年上海引进特斯拉,才注意到零配件的国产率问题。
集成思维造成了装配虚胖,零配件太瘦,整个制造业没油水、没韧性。从原料到制成品,我们缺中场技术,缺中间制造。西方先行工业化国家是先分工协作制造零部件,最后再发展集成组装。我们则倒过来,先有集成组装,现在再回过来发展细分领域的零配件制造,补上零部件制造的基础课。“十四五”规划提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就是有补课的意思。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是六个“基”,即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设备、基础芯片、共性技术基础。这些既要靠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更要靠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补短板是应急,锻长板才是长远之策
从行业格局看,专精特新企业的分布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与工业强基有关的,就是上面说的六个基;二是与中国制造2025中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所谓十大领域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三是与卡脖子技术和产品相关的,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芯片、传感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