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我还愿意强调,这里面有尤其值得肯定的一大看点:联想控股的创新实践,是基于“共同成长”的共赢理念与“产业链”的共赢机制,具有其“内生的可持续机制”,属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这一重要领域的携手同行,共进共荣,由此,可打开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赋能、加快培育“小巨人”的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样化的路径。相关的企业,都是通过长期专注自身所在领域,以创新回报的利益机制为驱动引擎,力求掌握核心技术而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与产业链、供应链相匹配的创新链条,以实现升级发展,这具有相当坚实、稳健的基础性原动力,并可进一步充分形成不同类型企业的优势互补,从而可望再合理加入政府政策工具和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条件建设的助推。
可以认为,这是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一种值得充分肯定的为专精特新赋能的积极开拓和进步。
北师大副教授赵向阳:专精特新的十点冷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赵向阳
一:为什么有 “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之分?
“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领域占据全球前三地位,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它们绝大多数是面向企业的业务,只为龙头企业做配套,其产品是不可替代的。这些企业大多数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知,但是,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却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德国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行事低调,有意识地避开竞争对手的关注。所以,称之为“隐形冠军”。
“单项冠军”是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会选择上市,弊端是上市之后曝光度增大,有可能引起欧美国家的关注,被列入“实体清单”的打击之列,或者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受到审查和限制,支付过高的并购溢价。
二、为什么德国企业愿做“隐形冠军”,而中国企业愿做“单项冠军”?
德国“隐形冠军”中有很多是家族企业(至少占60%以上),他们不愿意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这些企业的纯利润很高(税后利润超过8%,而大多数《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税后利润可能在4%左右),可以实现自我滚动式发展。
同时,德国有一个资本市场不发达而银行发达的金融体系。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当地的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等,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刻,德国银行奉行“雨天不收伞”的原则,所以,德国的“隐形冠军”倾向于自我融资和债务融资。
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认为,上市可以带来大量资本、较高知名度,便于营销,而且能规范企业管理。所以,有企业把上市当作“成人礼”,认为上市是一种阶段性成功,同时也可以实现个人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