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如何打造真正的技术转化平台?
德国有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技术转化。我国虽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实事清单》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揭榜”的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推动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搭建高层次人才供给通道,在国家人才计划中对“小巨人”企业予以倾斜等。但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还有调整空间,要把中科院和部分高校老师从课题和论文中解放出来,组成面向应用技术的开发平台。
八:如何建立和谐的产业链协同关系?
德日模式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围绕大型企业建立了kreitsch(系列)中小企业,如众星捧月般专心长期做配套。在产品创新上,龙头企业则采用开放式创新,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请配套企业协同加入,同时,在经营中尽可能地保持价格和利润的相对稳定。
我国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出系列举措:组织实施一批工程化应用验证项目,促进优质产品先试首用;向龙头企业征集技术产品问题,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揭榜,以比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等。但涉及市场主体的自身利益及政策落实问题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九:为何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
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阶段,无法为产业工人提供体面的劳动收入;西部劳动力大省和东部沿海用人企业之间在空间上分离;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课程落伍、与实践脱节;职教系统缺乏向上及横向贯通的通道;社会观念问题(学而优则仕等)以及外卖快递行业等对职业技术工人的冲击(短平快获得报酬)等使职业教育不能得到广泛推广。
十:需要与之匹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
工匠精神和长期主义需要“专心、专注、专业、专家”,聚焦细分市场,需要长期坚守不为“噪音”和诱惑所动摇的文化价值观。中国“差不多”的传统文化,叠加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的吸引力等因素都是专精特新之路的文化障碍。
赫尔曼·西蒙教授认为德国隐形冠军的市场领导力来自:第一,对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第二,龙头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第三,家门口有强大的竞争对手,长期对打陪练。
中国企业应该从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中,重新唤回“工匠精神”,让老树开新花。
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如何成为隐形冠军?

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国内知名商业顾问,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一、都在说的“专精特新”,到底是什么?
最近,“专精特新”变得特别火。如果你听新闻,应该经常能听到这个词。但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有。我记得在2014年左右,我就给上海交大的“专精特新”班,讲过课。 更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7月。工信部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后来,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在去年(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宣布设立,据说,核心服务对象就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所以时隔10年,这个概念又火了起来 都在说的“专精特新”,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