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市会不会把专精特新带偏?
如果“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之后,选择多元化发展或者盲目扩张,无法再坚持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上市就意味着一场灾难。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容易使企业改变初衷,不能集中精力。例如,每季度需要发布的财务报表、地方政府希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参与一些不良资产的重组等。
四、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离德国“隐形冠军”有多远?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专精特新“小巨人”有5678的特点:超过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小巨人的研发强度超过销售额的7%,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为1.41%,民营企业1000强的平均数是2.57%),超过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过七成深耕10年以上,超过八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
德国“隐形冠军”的研发强度在6%左右,研发资金投入在2000万欧元左右,而且持续投入至少30年,积累大量的专利和技术诀窍,布局密不透风的专利防御体系。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可靠性远远超过大多数 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以至于许多龙头企业宁愿花5倍的价钱购买进口配件。
另外,德国“隐形冠军”最看重的是市场领导力,而非简单的市场份额大小。确定市场领导地位的数据有:技术领先(85%)、质量领先(79%)、知名度(74%)、产品系列宽度(71%)、声誉(70%)、销售能力(69%)、传统(67%)、国家销售代理数量(65%)、销售额(55%)、专门化(45%)。
五:国际化方面,中国专精特新企业仍是短板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我国目前评选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侧重于解决“卡脖子”、补链补短板等问题,在国际化方面主要采用直接出口甚至是间接出口的方式。在海外直接设厂或者进行国际并购,只是少数企业的行为。
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则是两条腿走路,即创新+全球化。其中创新让产品远超竞争对手,全球化则让企业有了规模效应。大多数“隐形冠军”企业会在多个国家设有自己的子公司或者工厂,利用当地资源就地生产,全球化运营。
六:“双碳”目标和全球产业链的调整
在未来,中国部分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业必须转移,比如钢铁等。而绝大多数产业应该尽可能在国内进行梯度转移,从东部沿海转移到中西部和东北等;部分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可以考虑在沿边的自贸区设厂,尽可能地把产业链和供应链留在国内,尤其是保证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部分。中国要区别于德国“隐形冠军”的国际化模式,保住在国内的高端制造业,实现相对均衡的发展。
德国“隐形冠军”最看重的是市场领导力,而非简单的市场份额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