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准确把握并传达这一文件精神,推动政策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委托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组织撰写系列解读文章。
在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共享制造悄然兴起,制造业正在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继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后,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推动共享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共享制造工厂,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共享制造将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推动力。
“大众参与”指的是一个共享制造平台集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足够多。从供给的角度看,社会上海量的制造资源通过网络化方式整合在一起,无限量的供给方使得各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就是人们常说的“总有一款适合你”。过去我们常说“河里无鱼市上看”,讲的也是供给充足。过去的有形市场如商场、集市等,它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存在数量、空间、地域、营业时间等诸多限制。现在有了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所有拥有相关制造资源的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供给方,使得供给无限成为现实。从需求方来说,所有企业和个人都可以轻易注册成为需求方。足够多的需求方也使得任何一种有价值的资源都能找到用户,也就是说“总有一方需要你”,你有好东西总能发挥更大价值。
二、共享制造为什么?
发展共享制造,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出效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发展共享制造拥有独特的自身优势,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共享经济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如果能够把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将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方面,共享经济对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生产体系的重构,可能会产生多维度影响。
一是实现制造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共享经济有效减少资源闲置,实现以更少资源满足更多需求,是迄今为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模式。共享制造可以盘活制造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在传统生产模式下,多数制造企业都会存在一定的淡旺季产能失衡问题,而且生产周期不稳定,造成旺季生产能力不足、淡季加工能力闲置,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依托共享制造平台,企业间生产能力可以错峰利用,实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愁。比如南方一家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原本拥有2条生产线、70多台机器,依靠传统客户资源,生产线利用率大概只有50%至60%,在六、七、八月服装行业销售淡季,企业生产线几乎处于停工状态。后来通过一家服装领域的共享平台,企业将生产线空闲档期提前发布在网络平台,客户资源遍布全球,两条生产线的利用率提高一倍,产量和收益也实现翻番。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制造体系中研发、设计、制造、运输、服务等各个环节和各类制造资源都将汇聚在共享平台,供需直接对接,减少了交易环节,并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匹配,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平台建立有一整套信用保障和纠纷解决机制,确保交易顺利完成,双方利益不受侵害,有效解决了资金拖欠的“三角债”等问题。